泰安福利院百年讀興衰 多家慈善組織前來尋根/論 報

來源:

2021-10-11 09:26:29

瀏覽次數:3538

論 報大陸新聞中心編輯

城市地標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它透露出城市的性格,折射出城市的歷史,體現出城市的特色。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山東省泰安市通天街、財源大街、百貨大樓,這些泰安人心目中曾經響噹噹的地標性建築大多已湮沒在林立的高樓之中, 它們或默默守望、甘於寂寞,或改頭換面、新姿勃發。無論如何,這些舊時的建築都承載著泰安人無數美好的回憶,浸潤著濃濃的泰安味兒。

來到位於東嶽大街的泰安市社會福利院,一進門就步入一條鬱鬱蔥蔥的林蔭道,乾淨的路面上剛剛灑過水,空氣清新。在林蔭道的西邊是一架玲瓏的小橋,流水亭榭,十分雅致。在西側花園靠近門口的位置,有一口老井,井口已經用大理石砌起來。 這口井是福利院的前身「阿尼色弗山東泰安孤貧院」創始人美國傳教士安臨來先生開掘的。

80歲老人張炳南1946年進院以來,這口井就一直是全院生活和灌溉用水的主要來源,那時老年公寓後面是一片很大的蘋果園,院民們平時護理照顧,除了自己吃,還拿到集市上去賣。花園正中央一棵有碗口粗的芙蓉樹,是前幾年剛種上的,之前一棵芙蓉樹是張炳南親手種的,樹蔭散開很大,存活了半個多世紀。這個小花園在半個世紀之前是衛生室,一排平房而已,由於沒有樹蔭遮護,夏天時很熱,於是他就在衛生室的窗外種了一棵小樹,引來很多院民在樹下勞作休息,非常熱鬧。

在福利院展覽室內,一幅幅從黑白到彩色的照片演繹著這所有著近百年歷史院落的變遷。1916年,辛亥革命失敗後,軍閥割據,民不聊生,泰安城裡有許多孤兒寡母沿街乞討,盤道兩旁,常有捨棄的嬰兒。美國下層社會出身的基督教傳教士勒裡斯·姆·安格林(漢名安臨來)和夫人安美麗目睹這一切後觸景生情,生活的際遇和宗教信仰使他們更加同情底層苦難的民眾。安臨來創辦這所孤貧院,就是要去救助泰山腳下那些受苦受難的孤貧者,解除人們因疾病、窮困帶來的痛苦,給飯吃,給衣穿,解救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們。

1916年秋,安臨來辭退了廚師、侍者、漢語老師、車夫等9名為他服務的人員,收容了5名孤兒和2名寡婦,開始鋪路修房、整理院舍、縫補漿洗、辦起了「阿尼色弗山東泰安孤貧院」。1933年,退役將領馮玉祥隱居泰山后,曾多次到泰山孤貧院關心孤兒,他每次都是布衣布履、步行來往,到孤貧院同孤兒們有說有笑,有時還帶上自己的孩子同孤兒們玩耍。當聽說孤貧院無固定資源,收入不定生活常有困難時,馮玉祥曾一次捐贈920大洋,逢年過節還派部下送去米麵肉菜。從1934年1月起,他又對10名孤兒每人每月定額資助5塊大洋,故有孤貧院裡有馮玉祥的5對干兒女之說。

馮玉祥同情愛憐孤兒,卻不欣賞「阿尼色弗」這樣的院名,建議改稱「泰山教養院」,其用意是讓那些受苦受難的孤兒在這裡得到撫養和教育,將來成為社會有用之人。 他還將進步書籍和他寫的詩歌贈給孤兒們閱讀,鼓勵孩子們憂國憂民、立報國之志。

安臨來夫婦創辦的阿尼色弗山東泰安孤貧院,以半工半讀方式教養。該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歷經戰亂兵燹,時局動蕩階段,加之募捐艱難,辦院經費匱乏,雖採取生產自救、自食其力之道,仍難以正常維持院民的基本生活。此後,在經費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繼續購置房地,擴大院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全院共有房舍224間,耕地、河灘地7.23公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斷建設,泰安市社會福利院先後辦起兒童康教中心、頤養護理中心和星光老年公寓,並於風光秀麗的泰山東麓專為智障人建立了麻塔分院。該院已發展成佔地80餘畝、樓房11幢、總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接納能力上百人,為孤老殘幼提供生活照料、醫療康復、教育娛樂、人文關懷、心理撫慰等全方位、高品質服務的綜合性福利服務機構。

縱觀泰安市社會福利院近百年的發展史,期間曾九易其名,從「阿尼色弗山東泰安孤貧院」到「泰山教養院」再到「泰安生產教養院」等,直至「泰安市社會福利院」,經歷了由宗教慈善機構到人民社會福利事業兩個迥然不同的歷史階段,期間也培養出不少人才,其中原濟南軍區煙威警備區司令員范天恩將軍即為教養院孤兒。

2011年5月9日,國際保護兒童之家美國總會暨臺灣分會相關人員來到泰安市社會福利院尋根訪問,就護理模式、管理方式等進行交流,這種互訪方式,已經經歷多次。2002年8月9日,美國KidsAliveInterna-tional的總裁賴亞斐訪問泰安市社會福利院,作為泰安市社會福利院同出一脈的機構,臺灣阿尼色弗國際兒童之家董事長呂立漢及執行長信建宏等,受美國國際保護兒童之家委託,多次到院訪問,建立了友好關係。

這種同宗同脈的關係可以追溯到上世紀。1928年,安臨來回美國募捐期間,成立了阿尼色弗泰山孤貧院美國芝加哥辦事處(后改名阿尼色弗之家),其任務一是推銷孤兒們的針織、刺繡等產品,二是代行募捐。從那時起,辦事處不時地匯款到泰山孤貧院,這個組織1983年由於財政問題,從芝加哥遷往印第安那州的瓦爾帕萊索,機構重新運轉,名稱改為現在的KidsAliveIn-ternational。 幾十年來,先後在香港、加拿大、英格蘭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在18個國家和地區辦了幾十處慈善機構。

在泰城熙熙攘攘的東嶽大街上,有一家平凡而特殊的機構,這就是泰安市社會福利院, 這座有著近百年歷史的院落,經歷了從民國時期孤貧院到新時代社會福利院的沿革,黑瓦白牆的背後記錄了時代的縮影。

論 報   https://www.debate-news.com/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