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寮的幻想 音符喚醒沉睡的森林/論 報

來源:

2021-11-14 06:26:23

瀏覽次數:8161

談新聞–鄭中薇/嘉義

2020年NTSO臺灣管樂團「2020魚寮的幻想-魚寮遺址音樂會」打響沉睡多年的森林,讓音樂與自然環境有了對話。NTSO臺灣管樂團13日(六)重返嘉義縣太保市魚寮,由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劉玄詠團長指揮、攜手三金歌王殷正洋先生擔綱演唱,為嘉義民眾帶來震憾人心的演出。

魚寮地區發展歷史遠至45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2005年起,社區居民自發管理週邊人造森林環境,以及梳理水文系統,堅持「有什麼樣的環境,子孫就有什麼樣的未來」理念。

下班後,帶著探照頭燈,澆水養護樹木,整理四周的水域是居民的日常,10多年過去,魚寮水資源生態保護區已成為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第二度合作的藝文推廣對象,社區三代人共同見證家園,從邊陲地帶的無際蔗園,變成蓊鬱的水資源生態保育森林,用最儉樸無華的方式,營造環境原本該有的樣貌。

太保市魚寮遺址2009年經縣府指定公告為縣定遺址,為保留這塊遺世之地,嘉義縣市保安魚寮文化協會、道將圳文化學會與九芎埤濕地生態保育協會,攜手營造自然生態景觀,從遇雨即淹的孤島,一步步有了今天多功能的滯洪功能和溼地,公私部門造林休閒、保護生態,為地方帶來生機。

魚寮社區有著深厚的南島文化底蘊,史前時代就有人群傍著水文在此居住形成聚落,往東沿道將圳水系延伸至嘉義市有南新、白鴿厝、蓖麻腳、柴頭港等史前文化遺址,稱為「魚寮遺址群」,是大嘉義地區水文化的重要資產。

魚寮遺址1940年前後被發現,首見在日本學者鹿野忠雄所著「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由鹿野忠雄命名魚寮遺址,遺址有兩層不同時代史前文化堆積,下層繩紋紅陶文化牛稠子類型,上層大湖文化魚寮類型,遺物豐富。

遺址最能代表嘉義平原新石器時代晚期史前文化面貌,隱沒台糖甘蔗田間長達半世紀,2003年開挖高鐵大道再次出土,範圍31公頃。

魚寮遺址由民間和村民配合公部門協力營造水環境,是公私合作、由下而上打造自然生態景觀的最佳典範。

水環境工程採自然工法整治渠道,把自然生態還給大自然,種植大片森林與成排的落羽松,落羽松整排鮮碧,秋冬黃澄靜謐,湖泊清澈,有人稱她是「平原版的水漾森林」,秘境多年前被披露後,遊客絡繹不絕。

嘉義縣長翁章梁指出,馬路邊就有音樂天堂,讓他驚艷不已。「魚寮旋風」是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件事的心血結晶,透過森林音樂會,讓大家看見如何有效利用資源,創造優質水環境,讓常民生活的休憩、文史、生態和環境生態教育等面向,被自己一手打造的優質水環境所圍繞。

論 報 https://www.talk6s.com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