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後生文學獎座談會 日式老屋共度文學之夜/論 報

來源:

2021-12-15 05:12:19

瀏覽次數:5501

論 報–薛維君/台

「關於我家,是客家」由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辦的後生文學獎,已邁入第7屆,舉辦2021後生文學獎座談會,邀請今年得獎的後生,以及評審團張典婉、黃雨佳、葉莎與葉國居一同進行跨世代交流,場地選在臺北市定歷史建築物「文房・文化閱讀空間」舉辦,期望增添更濃厚的文藝氛圍。

溫潤的琵琶聲,在30年代的日式建築飄蕩,2021後生文學獎座談會由靜謐時光琵琶手梁家寧表演揭開序幕,邀請詩人葉莎朗誦客語詩首獎作品〈失智个祕密〉。臺北市客委會主委徐世勲看到年輕人認真投入客家文學,感到欣慰,分享自己成長的故事,希望這次得獎者能將更多自身相關的生活題材,以真實的感受持續創作,這次特別邀請曾獲金鐘獎的編劇黃雨佳擔任評審,為期待這些後生文學獎的得獎作品改編為劇本,未來拍成舞臺劇、電影,或開發成文創商品,期許「讓全世界可以看到都會客家!」

評審團紛紛對今年作品感到讚賞,黃雨佳提到,「這些作者們的文字,都非常具有影響力、創造性。」許多作品也有潛力能改編為影像作品,希望有餘力能幫助後生們,一起創造客家文學之路;葉莎表示,有諸多遺珠之憾,在詩主題的挑選上,親情最多,不過也有許多探討環境、都市遊子、母語困境等作品,大家開始更關心社會議題;葉國居老師分享「最偉大的故事,來自生活。」以自己對「拉衣角」的記憶為例,它可以是愛情的美好時刻、可以是小時候和媽媽要零用錢、可以是與阿公的回憶情感,「拉衣角」在客家話其實有一種「沾光」的意思,就好像今天得獎的作者們,爸爸、媽媽跟著孩子(得獎者)來到這個頒獎現場,小時候拉著長輩的衣角是一種情感,長大後,親友跟著你們來,分享榮譽時刻,這也是一種「拉衣角」。葉國居說,好的文章應該就是真實的,真實不夠就用真情包裝,真情是來自生活經驗。多次擔任後生文學獎評審的張典婉欣喜年年都有好作品,千禧年前後的孩子,多半生長在都市,祖輩們的客家記憶已遙遠,但得獎者們書寫語法打破前輩們的語境、象徵、意識流。

今年得獎作品探討議題十分豐富,包含女性意識、魔幻寫實、印尼客家、類意識流等。為撰寫印尼故事看了許多相關紀錄片的短篇小說組首獎張簡敏希;「文字打破性別」深刻、細膩探討客家女性議題,令評審們感到驚喜的張弘政(短篇小說組優選與散文組首獎);思索自身根源、書寫雲林詔安客故事的李凱珺(散文組佳作);或作品融入魔幻元素、首次獲小說獎的王嵐萱(短篇小說組佳作);還是大學四年級學生、第一次參加即獲獎的張子柔(短篇小說組佳作);以及受蛋堡歌曲〈她和時間跳華爾滋〉啟發、試著用歌曲韻律節奏書寫阿婆與媽媽的徐筠茹(散文組佳作)等,年輕後生們創作背後的故事,精彩程度並不輸作品本身。

後生們書寫心路歷程的分享,充滿感性、歡笑與感動。徐世勲鼓勵客家後生繼續努力、繼續創作,「各位的作品未來一定可以發光發熱。」

論 報 https://www.talk6s.com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