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景區實現低成本自主行銷/論 報

來源:

2022-03-20 09:23:38

瀏覽次數:3665

論 報–鄭中薇

從國家旅遊局正式提出智慧旅遊的概念至今,智慧旅遊的智慧化完成了前期的野蠻生長階段。從最早的萌芽期只解決最粗淺的事情,到後期隨著智慧科技的發展,各集成商粉墨登場登場,建立各種智慧化軟體,隨著疫情的常態化,促進了旅遊這塊的監管力度,智慧景區的普及率越來越高。

另外根據國內旅遊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21年我國國內旅遊人數已突破70億,有關數據機構顯示,中國旅遊業年收入超8萬億元;旅遊行業的增速正以每年2位數的比例在增長。

隨著旅遊近幾年快速增長,遊客的審美要求也在慢慢發生著變化,同質化的產品已經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了。 所以這幾年越來越多的景區不僅僅單一考慮智慧景區怎麼建的問題,同時,也更多的會關注到智慧景區建完之後如何運營這個問題。

目前景區的運營有3大痛點需要解決:

1、景區缺內容

目前大多數景區非常缺內容,風景秀麗的景區帶來的是遊客的好山好水好無聊的感慨。現在大部分景區人流已經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但是大部分還只是觀光型。 "買了門票,沒啥好看的,逛一圈就走了,感覺景點都差不多是這個樣子。很多遊客抱怨,買了上百元一張的門票,沒體驗到啥,覺得不值。

2、文化缺載體

文化是內容,旅遊是載體,恰當的載體才能體現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然而,很多景點似乎不理解這一點。沒有文化依託在內,一個景區缺乏文化載體就像丟了魂一樣,空有一個好的景區軀殼並不能更好地打動遊客。

例如電視劇《白鹿原》熱播,便為這個地區吸引很多人流量,使得白鹿原這個獨具西安特色的文化IP成為資本追逐的物件。然而,等遊客實際體驗后卻發現,大都是以古建築為主,其中,許多景區文化元素基本雷同,主營業務都是小吃,難怪遊客疑惑,仿古建築+小吃=景點?

由於景區沒有內容、服務水準低下,甚至還有宰客等行為,遊客的體驗自然難以言好。

3、遊客缺體驗

遊客到了目的地之後怎麼遊覽,路線的設計和景點的穿插點是怎樣的,是否能根據不同年齡段遊客精力和體力的不同設計不同的遊覽路線和體驗項目,項目設計是否合理,採用多條線路交叉設計還是單一線路遊覽?是否需要設置針對特殊人群比如兒童、女性、老人的項目體驗? 遊覽體驗項目的設計並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能根據之前景區的遊客數據來進行個人化分析和預測。建設智慧景區,一定是因地制宜、因需建設的思路,重建設、輕運營的思路,對於改善遊客遊玩體驗,提升景區服務水準,並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更不要提是否能達到投資回報預期。

論 報   https://www.debate-news.com/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