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 Philo哲學茶席 當代戲偶製作美學/論 報

來源:

2022-03-26 09:10:13

瀏覽次數:3621

論 報–鄭中薇

由雲手文創基金會策劃執行的「Tea Philo 哲學茶席」,邀請臺灣偶戲工作者梁夢涵以《當代戲偶製作美學》為題進行線上講座,並於哲學茶席臉書專頁直播。臺灣偶戲工作者梁夢涵從事偶戲創作與劇場面具等設計製作,近年與陳佳豪成立「偶人工作桌」劇團,結合當代偶戲的實驗、創作與傳統偶戲的操作技巧,完成包括《種小孩》、《繭》、《箱子裡的倒影》、《小墨與狗》等多部小型偶戲的創作及演出。

梁夢涵表示,現代「偶」在偶戲中,可以是有生命或無生命的角色,製偶者可以透過這個穿梭在有無生命之間的媒介,展現對角色偶的想法及背後意涵。此外,操偶者與偶之間的關係也是一門學問,從偶的形體大小、模樣、肢體操作詮釋,到引導觀眾進入劇情等,偶與操偶者的互動,可以傳達多種角色內涵。正因為偶的這種「多重身份」,觀眾可以充滿無限想像。

梁夢涵認為,懂得操偶的製偶師才能夠製作出一只好操作的偶。製偶過程從角色設計開始,接著決定形式,如鐵枝偶、執頭偶、懸絲偶、手偶等,再根據演出場地空間條件及燈光、投影等元素,決定偶的尺寸、材質及色彩,過程中製偶師需與偶戲導演或操偶師充分溝通討論。製偶師在戲偶製作完成後必須先操練一輪,確保偶的四肢及身體各部位關節能夠流暢操作且堅固完整。目前,臺灣的偶戲劇團都是在大的劇場演出,就其目前接到的製偶案,大部分都是中、大型或真人比例的偶。

偶的風格除依劇情角色的需求設計外,製偶師本身也會影響製作出來的偶的風格,梁夢涵以其自身為例,根據合作過的劇團回饋意見,她所製造的偶的相貌或是多層次顏色等,皆深具其個人特色。

論 報   https://www.debate-news.com/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