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人類博物館舉行「我吃故我在」展覽/論 報

來源:

2020-02-29 18:07:27

瀏覽次數:6025

論 報國際新聞中心編輯

巴黎人類博物館即日起至2020年6月1日提供了一個探索所有人都關心的議題「食物」,內容是人類在全球各大洲曾擁有過的飲食習慣,以及如何在未來延續這種至關重要的日常需求,餵飽自己。「我吃故我在」(Je mange donc je suis) 展示了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學家在口味形成、餐桌禮儀、美食外交、農業模式、農產品文化、肉類消費、基因改造生物、我們祖先的飲食和未來飲食等多個領域的研究發現。

人們吃什麼

在650平米寬敞的、甚至有些異乎尋常的場景設置中,你可以坐在愛麗舍宮(Élysée)的桌旁,與虛擬乳牛聊聊不同的飲食,或欣賞現代和當代藝術者享負盛名的收藏品和作品,如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吉爾斯•巴比耶(Gilles Barbier)、皮拉爾•阿爾巴拉金(Pilar Albarracin)和劉博林(Liu Bolin)。

這一宏大的主題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從人類本身的角度,聚焦食物的歷史、生物和文化層面、口味形成、食物禁忌以及性別和飲食之間的關係。

肉食和素食

第二部分從人類社會的角度來探討食物,涉及食物的政治、宗教、藝術和身份認同等方面,並以作品展示總結得出,人們吃多吃少也會影響想像力的發揮。

最後一部分從全球視野探討了糧食消費和生產方式之間的利害關係。肉食和素食、水、發酵食品、未來食物:這五個“食物中心”對我們目前和未來的飲食習慣提出問題。

動物還是食物

如果要食用一種動物或植物,那它必須在文化上也是可被食用的,並且滿足不同的動機:飲食禁忌、口味傳統、對特定物種的喜愛或厭惡……為此,展覽設置了以六種動物或植物為代表的互動環境。

參觀者會發現一些社會食用昆蟲、牛肉、鴨子、豬肉的文化原因……在許多社會的飲食中,肉是必不可少的,在另一些社會中,肉幾乎是不存在的。在許多社會的飲食中,肉是一種具有特殊地位的食物,它不僅強健身體也滋養想像。

肉食消費現在成為一個關乎道德、生態和健康的激烈辯論主題。展覽涉及與肉類消費有關的各種問題:它在人類進化中的作用、它日益增長的生態比重、促進或消除肉類消費的世界觀,或為食而殺生的儀式和慣例。

昆蟲富含蛋白質,是畜牧業的替代品

媒體對肉食動物圈養條件的報導使消費者對生產條件更加敏感。但是如何養活90億人呢?基因改造生物、實驗室生產的肉類、非物質化食品、昆蟲……解決方案已經存在:昆蟲富含蛋白質,是牛肉、豬肉和雞肉的替代品。

然而,人們總將昆蟲與害蟲聯想起來,在西方很少有對食用昆蟲感興趣的人。不過在一些超市的貨架上,已經出現了用昆蟲製成的粉狀食品。

論 報 https://www.debate-news.com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