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拯救世界瀕危青蛙日」 臺北赤蛙重返野外棲息地/論 報

來源:

2020-04-26 15:34:43

瀏覽次數:4382

論 報–薛維君/台北

臺北市立動物園與新北市農業局2013年開啟雙北合作,推動臺北赤蛙與棲地復育。響應「拯救世界瀕危青蛙日(Save The Frogs Day)」活動,攜手在石門區的一處農地,進行臺北赤蛙先期野放,嘗試讓域外復育的臺北赤蛙,邁向域內保育新頁。

動物園2014年正式啟動臺北赤蛙圈養繁殖,在北市府支持下,先後在動物園內設立肩負保育繁殖的戶外與室內獨立飼養室。經過多年試驗,2016年克服繁殖與照養的困難,成功建立穩定的域外安全族群。

臺北赤蛙被列為保育類二級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體長僅3-5公分大小,背部金黃綠色或是綠色,體側有白色背側褶極為醒目,背側褶內外側各有一條白線,側面看似兩條黑線和兩條白線交錯排列,非常美麗且特殊,由於臺北赤蛙沒有明顯的外鳴囊,叫聲是單音細小的「嘰」,並不容易聽見,是新北市早期在三芝、石門低海拔草澤、濕地、水田一帶常見的蛙類。

隨著環境開發變遷及農藥和化學肥料大量使用,臺北赤蛙棲地遭到嚴重破壞,導致野生族群瀕臨滅絕。在雙北合作的架構下,針對臺北赤蛙的個體生活史與圈養繁殖技術等進行研究、整合學術研究與生態友善農業,透過文獻與標本的蒐集、現場生態調查、環境棲地分析,及專家學者現場勘查,建立合適的復育模式,再結合三芝與石門地區友善耕作農村,以及一群具有保育理念的農友,透過棲地改善營造適合臺北赤蛙棲息的環境。

論 報 https://www.debate-news.com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