氹仔嘉模 葡韻風情/論 報
來源:
2020-08-26 13:34:22
瀏覽次數:3943
來源:
2020-08-26 13:34:22
瀏覽次數:3943
論 報–吳學靄
漫步澳門舊城小巷,欣賞相互輝映的中西歷史建築,氹仔嘉善堂亦即醫靈廟,毗近氹仔觀音堂。醫靈廟內供奉醫靈大帝神像,其實醫靈大帝所指的是古代醫術高明、藥學精湛的醫師和藥師的化身,即華佗、孫思邈、扁鵲等,而並無指特定某一神靈。廟大門口是一道木趟櫳門,在澳門較為少見。
路氹歷史館展覽陳列內容豐富,一樓主要透過路環出土文物、氹仔前海島市政廳地下室石結構遺址、離島各村落之變化和宗教文化等,讓觀眾掌握早期路氹歷史及文化。二樓展覽主題各異,分別介紹前海島市政廳歷史、農業及部分手工業概況、路氹建築特色和路氹近年發展的方向,令觀眾對路氹近現代政治發展及經濟生活有深刻的認識。
氹仔天后古廟(天后宮)建於乾隆年間,根據廟內一口古鐘上鑄有「乾隆五十年置」的字樣,印證此廟至少在1785年已存在,是氹仔最古老的廟宇之一。天后即媽祖,相傳她從小懂得預言吉凶,常顯靈海上,幫助商人及漁民消災解難,化險為夷,故本澳漁民非常信奉。天后宮原有規模頗大,內存放珍貴古匾、古鐘、香案等珍貴文物。現僅存主殿供奉天后。
北帝廟是氹仔規模較大的廟宇之一,亦是氹仔區唯一一座內設有「拜亭」的廟宇。據廟內石碑記載,北帝廟至少有160年歷史。從前的氹仔島居民以漁民為主,對漁獲最為關注,由於民間信奉北帝有統理北方、治水禦火的神力,因此經常祭祀北帝,並在當地建立北帝廟。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的北帝誕,一連串的神功賀誕慶祝儀式在廟前舉行,鑼鼓喧天。閒時更可在附近租借單車暢遊氹仔舊城的風光。
官也街地處澳門氹仔居民聚居的中心地帶,走在街上,昔日氹仔舊區的風韻映入眼簾,兩旁一座座歷史悠久的食肆為老街引來絡繹不絕的遊客。1983年,官也街被開闢為行人專用區,是當時澳門首個行人專用區,從此街內不少手信店、甜品店逐漸開業,特色菜餚、傳統禮餅、牛軋糖及特色甜品在喧鬧的街中隨處可見,成為遊客來氹仔必到的地區。早在十九世紀建有的舊街市,亦隨著街市遷出後於2003年改建為廣場供市民及遊客作休憩之用。現時,政府每週定期舉辦推廣本澳文化創意發展的氹仔市集,喜歡手作小物的遊客切勿錯過。
沿斜坡而上就會呈現一座座當年土生葡人在這裏聚居的房子,蜿蜒交替,顏色鮮明,而且以兩層樓的平房為主。嘉模會堂前身為氹仔的電燈總局,曾是氹仔唯一公營的發電廠,為氹仔的居民提供電力。2007年,電燈總局被改建為嘉模會堂,成為多用途文藝表演活動中心,經常舉辦不同類別的專題講座,成為文娛康樂活動表演的平台。 位於氹仔嘉模前地的嘉模聖母堂,是氹仔唯一的天主教堂。面臨大海,風景優美。教堂建有公園,種有植物,並設有石亭、石凳,供人休憩,是人們遊樂歇息的理想場地。
「龍環葡韻」是澳門八景之一。「龍環」是氹仔舊稱,「葡韻」是指這裡葡萄牙建築風韻,包括海邊馬路的多座葡式住宅、嘉模教堂、公園等一帶如詩似畫的迷人景致,其中以五座碧翠凝綠的小型建築最具代表性。
這幾座建築早於1921年落成,曾為高級官員官邸,也是具代表性的土生葡人住宅。1992年,該五座建築被評為具建築價值的建築群。經徹底修復後,政府將之改建成博物館區,名為「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2016年9月重新整合利用龍環葡韻的五座建築,由西向東分別為葡韻生活館、匯藝廊、創薈館、風貌館、迎賓館,當中結合特色展覽、露天表演及節慶活動等元素,使之成為展示葡語國家文化,以至世界各國文化特色的舞台。論 報 https://www.debate-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