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貨藥材飄香 細品迪化街歷史軌跡/論 報
來源:
2021-08-01 09:15:56
瀏覽次數:3739
來源:
2021-08-01 09:15:56
瀏覽次數:3739
論 報–薛維君/台北
漫步在歷史悠久迪化街上,徐徐吹來的微風伴隨南北乾貨,及各式中藥材的陣陣香氣,映入眼簾是各時期風格,隨著時間推移,迪化街保存原有歷史街區的風貌,蘊藏在巷弄間往日繁榮的歷史軌跡,值得細細回味。
日治時期的迪化街一帶,1922年命名為永樂町,因似永和街與長樂街得名,迪化街稱為永樂町通,從臺北橋頭迪化街一段往南出發,探索街上指標性的歷史建物,第一個令人駐足地點為「十連棟」,位在迪化街一段348至366號共10棟巴洛克式建築,為日據時代用紅磚塊建造的2樓房屋1912年完成,這區位置近淡水碼頭水門,收成後的稻穀利用河運送到橋頭的碾米廠。臺北橋是聯絡大稻埕與三重埔的門戶,地利之便逐漸結市形成碾米廠聚落。十連棟房屋由六大商號組成,為五家碾米廠連瑞利、振豐、晉春、春發、林源益,及一家縫衣工廠森元洋線。十連棟多數碾米廠在中日戰爭前,大都轉型從事其他產業,如豆製品工廠、印刷廠甚至是柑仔店,除沈家森元洋線工廠搬遷龜山持續營業,其餘五大商號的碾米廠最後都歇業。約1980年代,人口往臺北東區遷移與發展,西區逐漸落寞,十連棟街屋閒置出來,直到改建大樓時,六大家族決定保留街屋的第一進,以紀念祖先開創事業的過往,將十連棟的故事保存下來。
藏身迪化街巷弄內歸綏街303巷9號的大稻埕辜宅,是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父親辜顯榮1920年前後建造的一座豪邸。辜家當時經營鹽業,這棟辜家大宅一直被稱為「鹽館」。1961年辜家遷出大宅,1963年現址設立榮星幼稚園,一直到今天。建築仿西洋後期文藝復興式風格,前面設拱廊,外表是淡黃色面磚,還有典雅的拱窗與釉花欄杆,正面中央山牆上的繁瑣勳章與浮雕裝飾,反映那個時代西風東漸風潮,可是當時富豪之家的代表。
迪化街一段154、156、158號的林五湖命相館-林家古厝,為迪化街第一間閩南式街屋,林五湖祖厝建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由為躲避海盜從基隆遷到大稻埕的商人林藍田所興建,當時共蓋三間街屋,是迪化街最古老的三間建築之一,是閩南式的三進兩院的街屋,第一進是緊鄰迪化街的屋子,用處作為商業使用,第二進樓井設計,是主人一家接待客人與生活地方,據說古時候的家中女孩挑選老公時,就會躲在樓井上看看來訪人選,第三進原本設計作為倉庫,古時候可以直通到淡水河,方便貨物進出,百年來在歷代祖先細心維護下,十年一大修,始終保持古色古香的古宅風韻。
迪化街一段61號的霞海城隍廟,1853年「頂下郊拚」後,落敗的同安人將霞海城隍神像暫奉陳金絨之子陳浩然經營的大稻埕金同利糕餅舖,因空間狹隘,1856年由大稻埕街民共同捐款,興建霞海城隍廟,每日來自各地的信男信女來此,祈求月老幫忙牽姻緣紅線。
城隍廟右前方萊爾富迪化門市外,可以看到光泉牛乳立牌,光泉發跡處是在迪化街霞海城隍廟口,1919年,創始人汪水泉以「泉」字號賣紅豆湯起家,並設立糕餅店,之後兒子汪金來、汪來金及汪圳泉1956年飼養三頭乳牛,開啟光泉新篇章,進入台灣牛乳市場,1964年成立「光泉食品廠」,1974年公司化,定名為「光泉牧場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光泉創立萊爾富便利商店,「萊爾富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臺北市迪化街。
最後一站是知名的永樂市場,隨著大稻埕碼頭船舶貿易發展迄今,昔日稱為「永樂布業商場」,在這裡可以找到各式花樣美麗、質感精緻的紡織品。早期臺灣不產棉花也沒有蠶絲,由船舶商貿順路帶來的棉、麻、綢、緞等布料,在大稻埕碼頭附近逐漸形成布市,1908年日本人成立「公設永樂町食料品小賣市場」,做為日本印花布料的進口批發中心,光復後逐漸演變為全臺最大布料集中批發和零售市場。周邊的巷弄裡,還能淘到各種衣物周邊零件、配件、蕾絲。市場前的永樂廣場不定時有在地產業、文創產業、藝文展覽與表演,周邊小巷弄內來趟小尋寶,會有意料不到的小收穫,逛累也可在永樂市場周邊小吃攤打打牙祭喔。
迪化街最為人所知的「年貨大街」活動,為臺北市政府首創,1996年農曆春節前半個月舉辦,因各商家獨特的年節裝飾、叫賣文化和新穎的宣傳手法,販賣各式過年伴手禮品、南北貨,讓「年貨大街」廣受好評,每當年節來臨,這裡總是摩肩擦踵、人潮絡繹不絕,迪化街成為全臺最有年味的一條街,成功引起話題及媒體關注,使得各地爭相模仿。
綜觀迪化街一帶歷史演進,從曾經為臺北城商業樞紐的輝煌時期,到商圈東移發展逐漸黯淡,最後藉由歷史建物特色帶來商機,加上傳統產業的回溫,及在地商家努力,讓迪化街又漸漸熱鬧,藝文商家、文青小店的進駐,為這條古街增添創新的元素,舊攤販融合新一代的想法,現今的迪化街不僅是富有故事的街區,也是充滿活力的文創景點。
論 報 https://www.debate-news.com/